Europe 歐洲,  Stories 旅行故事,  Travel

東經 21.1° 北緯 55.7°:立陶宛 Klaipėda 《四季之一》

人煙稀少的故事。
預估閱讀時間: 3 分鐘

1.
不遠千里從東亞跑到這裡來找我的,除了你以外,H 是唯一一個。四月初的里加,氣溫已經有十幾度,白天很是舒服。

H 到達那天,我從宿舍搭公車到市區,順路去超市買了一袋愛吃的肉桂捲,然後走到理論上他該下車的公車站牌等待。已經晚上十點多了,這是里加醉漢開始一落一落地出現在城市各個角落的時間。

雖然心理上已經不是菜鳥了,但東方面孔在這個小小的城市裡是怎樣也藏不住的,特別是在治安不太理想的中央車站附近,還是令人害怕。想到上次在警察局那個無助的情況,神經都緊繃了起來。

H 終於傳了訊息給我,告訴我他的位置。我突然感覺自己必須強大起來,畢竟在這個城市裡,他能依靠的也只有我了。我帶他到住處,幫忙打電話給青旅老闆,看他安頓好才回去。

2.
隔天一大早我們跳上客運,目的地是立陶宛的西側城市克萊佩達,中途暫停 Šiauliai,著名十字架山所在的小鎮。

我邊向 H 科普波海三小國歷史,邊想起之前和你一起去十字架山的情景。那是約莫六個月前吧,也是這樣季節交替,不熱也不冷的時候。那是讓人想好好把握的天氣,和好好把握的人。

我沒有虔誠的信仰,但也不覺得自己是澈底的無神論者。只是每次親臨神聖之地,那氛圍總是令我迷惘。到訪的人們到底在追求什麼?要怎麼一邊努力,一邊覺得被應允?而擺脫回憶,怎麼就這麼難呢?

3.
午後艷陽高照,我們到達了立陶宛唯一一個海港城,克萊佩達。還沒開始觀光,兩個人肚子已經餓了,走進餐廳開始這趟旅程的第一餐。我點的是一道立陶宛傳統菜,看起來像是橄欖球形的肉圓淋上肉燥,嗯,吃起來也像。坊間有傳聞說東歐菜和台灣菜很像,我必須說,這句話有時還是挺正確的。

吃飽後我們漫步去海邊。路邊一幢黃色房屋,讓我駐足許久。外牆上畫著一幅像古地圖的東西,河道、街巷、樹木、屋頂都描繪地非常細緻,左上方用歌德字體寫著「Klaipėda」。我很喜歡這種手繪地圖,它窮盡一切方法去表達對一個小世界的理解,達不到精準、也無從得知正確答案,那種宇宙一樣的狀態,讓我很是著迷。

4.
「無法想像這是個海港呢,有點人煙稀少,不覺得嗎?」H 問我。

相對台北和新加坡來說的話,算是吧。抬頭望向天空,陽光讓我瞇起了眼。然而,相對荒蕪的心,好像不管在哪裡,都是擁擠。那些溫煦又空曠的、燦爛又刺人的,終究被時光撫平了毛皮,變得無足輕重。

海港停泊著一艘帆船,它不再揚帆出海,而是用古樸的裝潢努力吸引人們前來用餐。我在想,繁榮而戰爭、歡聚後別離,老城且無恙,來來去去的我們,何以日日悲歡,不能自已?

「走吧,該往下一站了。」我告訴 H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